臺灣觀點 - 兩岸外交

立陶宛秉持自主外交政策,捐助我國疫苗的省思

作者: 吳榮泉 本院資深顧問(前駐拉脫維亞代表)

 07-06-2021

我要分享: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奧絲琳.阿蒙奈帖Ausrine Armonaite於6月22日透過推特宣布,立陶宛政府將捐贈台灣2萬劑AZ疫苗,當作人道援助,協助台灣對抗COVID-19的疫情。她也提到去年台灣贈送立國十萬件口罩,並稱「我們對真正朋友有需要時的協助是毫不猶豫的。」隨後外交部長卡伯里約里斯.藍斯伯基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也稱「此小小的心意展現立陶宛與台灣人民團結對抗新冠狀病毒,熱愛自由的人們理應互相照顧。」充分顯示立陶宛傳統相對獨立自主的外交作為。

 

駐拉脫維亞台北代表團代表黃鈞耀表示:「在台灣疫苗短缺之際,立陶宛是第一個對台灣捐贈疫苗的歐盟國家,顯示立陶宛對於台灣的友誼,我們深深感謝立陶宛在我們需要幫助之時伸出援手。」一週後立法院「臺灣與波羅的海三國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邱志偉立法委員與立陶宛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馬塔斯.馬爾德底基斯(Matas Maldeikis)等也進行視訊會議,邱委員稱「台灣人民對立陶宛朋友的溫情反應相當熱烈,疫情過後必有許多人會到立國參訪,盼持續深化兩國在經貿、科技文化及教育方面之合作關係。」本年三月阿蒙奈帖部長已宣布在台灣設立代表處,疫情過後必有更多國人往訪立陶宛,預期台立實質關係必將大幅增進。

 

國人習慣上將立陶宛與北鄰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等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小國」,殊不知三國的面積都比台灣大得多,立陶宛甚至是將近台灣的兩倍大,人口兩百八十萬,也居三國之冠。三國同處波羅的海東岸,雖不同文也不同種,但三國人民個性相對溫和,與鄰近相對強悍的民族如日耳曼人、瑞典人、及俄國人形成對比,也因此彼此在歷史上有甚多的糾葛。最北邊的愛沙尼亞曾於十三世紀以後分別遭瑞典人及丹麥人征服而併入其版圖;中部拉脫維亞命運更為坎坷,除與愛沙尼亞一樣曾遭瑞典等征服外,並於十六世紀遭波蘭-立陶宛大公國統治;而立陶宛則自古以來相對強勢,西元一千年時立陶宛即開始出現於史書,一二四O年即已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十四世紀以後更與波蘭三度合併,在維陶塔斯大公執政期間(1392-1430年)更是鼎盛時期,領土涵蓋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西部。故立陶宛不但是波海三國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歷史傳承亦與其他兩國大不相同。

 

波羅的海三國在近代史上最後都成為俄國沙皇的禁臠,雖然在不同時期分別遭併入俄國,但三國雖經歷歷史上的悲情際遇,卻始終保持其民族單一性,也保存獨特的文化傳承,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分別宣佈獨立建國。儘管三國在獨立建國後勵精圖治,分別依其國情制訂各項典章制度,惟形勢比人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與俄國簽署密約,將波羅的海地區劃分為俄國的勢力範圍,不久後三國分別於不同時間遭蘇聯吞併,直至半世紀後蘇聯解體,三國分別再次宣布獨立建國。

 

儘管三國在脫離蘇聯五十年統治時期的命運及宣佈獨立的的過程大致相同,但立陶宛採取跟其他兩國更為激進的方式反抗,當然也受到蘇聯最為激烈的鎮壓。立陶宛人繼承維陶塔斯大公的精神,於獨立過程中始終率先其他兩國,採取各項爭取自由的作為,當一九八九年三國都分別進行獨立抗爭活動時,立陶宛率先發起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三國人民一起的大規模和平示威活動,將近三國總人口一半,大約有250萬人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由南向北穿過波羅的海三國,彰顯並呼籲各國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也受到全世界高度重視,而波海之路的起點就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陶塔斯大公教堂廣場上,也是各國遊客必訪景點。

 

波羅的海之路示威後七個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成為首個獨立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波海三國再度獨立後除立即加入聯合國外,並基於自由民主理念,極其自然地採取親西方的外交政策,與美國及歐盟國家的關係大幅增進。基於戰略考量,波海三國幾乎同時於2004年加入北約及歐盟,並自2011年啟用歐元,充分融入西方國家陣營。波海三國因受限於國家、人口及經濟規模,在全球化影響下都有共同的人口外移等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愛沙尼亞人發明著名的通訊軟體SKYPE,發展成為高度資訊化國家;拉脫維亞仍擁抱農業發展的強項,基礎建設相對落後;立陶宛則積極發展各項產業,基礎建設完善,擁有其他兩國沒有的高速公路,各國際遇各有不同。另三國由於歷史因素與俄羅斯關係至為敏感,雖處於現實的國際環境下波海三國都有共通的小國情結與無奈,但立陶宛在三國之中始終保有其獨立的國際政治外交特色。

 

儘管波海三國均採民主共和/議會內閣制,總統為虛位元首,但由於三國的國會議員選舉方式均不同,造成不同的國內政治文化及外交政策,雖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的國會選舉均採全數政黨比例制,分別規劃一百零一席及一百席國會議員,但其選舉方式仍有不同。愛國採單一政黨選票制度,相對單純;拉國則採政黨及候選人兩票制,選民除選舉單一政黨外,另針對該政黨候選人名單尚可以正面圈選(plus)或負面刪除(cross out)任何數目的候選人,遭cross out的候選人將以負數計算其選票數,相當奇特。唯獨立陶宛採取政黨比例及區域選舉並行制,一百四十一席國會議員中,七十席由政黨提名比例產生,另由七十一選區選出絕對多數的候選人一名,兩者獨立,可分別選不同政黨。立陶宛的選舉制度跟我國相似,其國會議員未若其他兩國受到政黨牽制,也形塑其相對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對台灣相對友好,筆者派駐波海期間僅能到立陶宛國會演講,其他兩國國會相對保守,即使對我友好議員亦未敢逾越政黨規範,針對增進與台灣實質關係之進洽案,動軋以向黨鞭爭取為由應付,最後往往無疾而終。

 

波海三國雖與俄國歷史情結愛恨糾葛,普遍對俄國不存好感,但因地理位置及人口結構等因素,與俄國關係的拿捏重點仍有不同,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均與俄國接壤,境內分別仍有百分之二十四及百分之二十八的俄裔人口,但愛國與北歐聯繫密切,經貿方面比較不依賴俄國;相較之下拉脫維亞在蘇聯時期被規劃以農業為發展重點,迄今甚多農產品仍依賴俄國廣大市場,另拉國政黨林立,雖境內俄裔人士團結,且經濟方面佔盡優勢,在歷屆國會大選均係最大黨,惟未能超過半數,成為永遠的最大反對黨;加以拉國政府設下極高的語文門檻,從嚴限制俄裔人士取得拉國國籍,對拉國政黨政治的正常發展甚為不利。相對之下,立陶宛西邊鄰波羅的海雖有俄國飛地「卡列寧格勒」,但東邊未與俄國接壤,且因選舉制度因素,境內俄裔人士未受到政治排擠,正常發展與俄國關係,故其外交手腕相對靈活。

 

   雖然波海三國於1990年初脫離俄國後經濟普遍不佳,尤以拉脫維亞為甚,我國乃於1993年給予拉國經濟援助,並在首都里加設立總領事館,為當時唯一在無邦交國家中以正式外交機構設立代表處者。嗣中共大使館不斷地對拉國政府施壓,幾經磋商,兩年後拉國政府同意我駐館更名為「台北代表團」,並兼轄北邊的愛沙尼亞及南邊的立陶宛,駐處及人員皆享有相當層級的外交待遇。波海三國政府對我政策原則上配合歐盟政策,惟該等國外交部門顧忌中共,經常囿於「一個中國」原則,與我交往自我設限,對支持我加入聯合國、WHO及其他國際組織案立場亦相對保守,以被動配合歐盟政策為主。

 

我國與波海三國在經貿方面相當互補,多年來我均維持高度出超情況,每年分別對波海三國出口額達一億五千萬美元以上,惟自波海三國進口較少,每年僅約數千萬美元。我對波海三國出口主要為機械零件、手工具、運動用品、積體電路、電腦零組件、螺絲螺帽、紡織纖維、車床機、及印刷電路等,自波海三國主要進口貨品為合金鐵、鋼銅材料及木材等。近年來愈來愈多國內廠商組團參加在該地區舉行的各項商展,或組貿易團往訪,我政府政策除進一步擴大波海國家市場外,亦歡迎波海優良廠商積極拓展台灣市場。

 

波海三國的國會均已成立友台小組,配合駐處推動各項雙邊關係,由於我與波海三國均奉行民主體制及崇尚自由民主理念,尤其均面臨強大鄰邦,有同病相憐感覺,多年來分別在科技、文化、觀光、教育及其他方面之進行交流。自歐盟於2011年給於我國人免簽證待遇後,加以波海國家消費相對低廉,最近幾年來甚多國人前往波海國家旅遊,立陶宛在我最需要的時機提供我國疫苗,國內甚多團體立即發起感恩活動,預料疫情過後將有更多國人往訪。

 

波海國家過去一千年來在強鄰環伺下仍然得以生存發展,除其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乃重要原因,相較於波蘭首都華沙於二次大戰中百分之八十五建築物遭焚燬,三國首都老城維護良好,甚多特殊景點極具特色,仍保存數百年甚至更久之古蹟,近年來吸引甚多外國訪客,觀光收入與旅居國外僑匯成為各國重要財源。另波海人民知足常樂,對外國人相當友善,人民酷好藝術,雖人口不多,仍然不乏本地歌劇創作,可見一般。各國每年暑假期間均舉辦各式各樣的國際文化活動,拉脫維亞在森林深處闢建容納十二萬人場地,每五年舉行一次合唱慶典,活動期間舉國參與歡唱,充分展現其熱愛藝術的民族特色。

 

立陶宛由於歷史及國情等因素相較其他兩國更為自由開放,外交政策更加獨立自主,針對中國採取一般規模不大國家做不到的措施,例如本年年初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歐及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譴責中共運用一帶一路策略,透過包含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合作計畫「製造分化」,達到分裂歐盟的目的。立陶宛國會最近也通過一項決議案,譴責中國對新疆穆斯林少數族裔維吾爾人犯下「違反人道」和「種族滅絕」罪行,要求聯合國調查中國在新疆設立的拘留營,同時要求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檢討歐中關係。

 

我國國際處境相對艱難,在國際上宜廣結善緣,當初我因經援拉脫維亞,而非拉國位處波海三國中間因素在里加設立代表處,立陶宛既已宣布規劃在台灣設立貿易辦公室,又在我疫情肆虐之際宣布援助我國疫苗,甚為難得。鑒於立陶宛非大型國家,具有獨立自主的傳統,復因歷史因素崇尚自由民主,可擺脫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外交束縛,可作為我在歐洲中小型國家推展互惠互利關係之典範,我政府宜適時宣布相對友好措施,在立國設立代表機構,以進一步推動我與立陶宛的實質關係。

 

更即時、更瞭解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歡迎追蹤我們的社群軟體,或是加入LINE訊息通知。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