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點 - 國際議題

俄烏戰爭及共軍圍台軍演對台灣防衛的啟示

作者: 馬振坤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0-19-2022

我要分享:

壹、 前言
俄烏戰爭爆發近8個月,由於普丁誤判俄烏兩軍戰力,更低估西方國家支持烏國力道,導致無法奪占烏北部地區及首都基輔,轉而集中兵力鞏固已占領之烏東及烏南四省;近月來烏軍大舉反攻,迫使普丁徵召30萬名後備軍人入伍、倉促舉辦公投兼併烏東烏南4省、並威脅使用核武。日前連結克里米亞與俄羅斯本土之克赤大橋遭攻擊損毀,更彰顯俄國無力保衛佔領區,故普丁已陷入動用戰術核武與西方國家全面衝突,或放棄烏東烏南地區以結束戰爭之困境。
習近平眼見普丁陷入戰場泥沼,必然更猶豫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另俄軍的表現也讓其更不信任解放軍之戰力,短期內不致貿然對台動武,現階段續將聚焦建軍。雖共軍藉斐洛西議長訪台進行圍台軍演,壓縮台灣海空防禦縱深,但軍演甫結束即發布「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再拉回到和平統一基調,顯示圍台軍演旨在以武遏獨,而非進行武統準備。
隨著俄烏戰爭升級為核戰之風險升高,中共料將聚焦增強作戰實力以武遏獨,並將反制美台軍事合作,衡諸台海情勢發展,台灣應有防衛之道。
貳、 俄烏戰爭對國軍、共軍之啟發
俄烏戰爭是觀察一場實力不對稱軍事衝突之絕佳案例,對於共軍侵台或國軍防衛作戰均係參考典範。
一、 戰爭典範轉變
俄軍在首波攻擊中以遠距精準打擊手段發射百枚導彈,並未達到摧毀烏軍防空能力及癱瘓戰場指管情偵監系統目標,反而烏軍採取以城鎮戰為主的不對稱作戰手段,運用了北約援助的小型機動防空飛彈、反裝甲飛彈、以及無人機對俄軍進行視距內作精準打擊,有效消耗俄軍戰力。俄烏戰爭清楚顯示,不對稱作戰結合城鎮戰與視距內精準打擊,乃小國反擊強國侵略最有效作戰模式。
二、 軍事介入定義改變
美國及北約國家雖未派兵參戰,但提供烏克蘭全方位軍事援助,以精良武器裝備、情監偵系統、及電磁作戰及資訊等提升烏國有形及無形戰力,西方國家的軍援改變傳統對軍事介入之定義。國軍及共軍均瞭解,一旦台海爆發軍事衝突,國軍必須獨立作戰,共軍則須面對以美國為首之西方國家可能提供國軍戰場必要的C2ISR支援及電磁等武器裝備參戰。
三、 戰術核武嚇阻效果明顯
俄軍擁有絕對的戰術核武優勢,此乃北約不直接派兵參戰以避免戰爭升級之主要考量,展現其戰略層級的核嚇阻效果,俄軍戰術核武優勢必然會導致共軍重新評估發展戰術核武之可行性。
參、 俄烏戰爭對共軍建軍與攻台之影響
共軍總結俄烏戰爭經驗後,可能以下列方式建軍,並相應調整攻台行動,以避免重蹈俄軍覆轍:
一、 發展戰術核武
共軍發展戰術核武並不違反中共所謂維持最低核嚇阻政策,亦不會牴觸其在國際上支持核不擴散立場,卻能達到一定程度之戰略層級核嚇阻效果。共軍發展戰術核武可用在對台軍事行動之反介入作戰,以對美國造成戰略層級核嚇阻效果,卻無升級成中美全面核對抗之風險,並將是否升級為核衝突之決策困境丟給美方。
二、 增加短中程導彈數量
共軍可能會增加短中程導彈數量,以確保遠距精準打擊之有效性。俄烏戰爭經驗顯示,以導彈進行視距外精準打擊之有效性未如預期,共軍必重新評估各項作戰方案,增加導彈儲存數量,以各類短中程導彈進行飽和式打擊作為對台首波攻擊手段,以實現首波摧毀效果。
三、 擴編特戰部隊規模
俄烏戰爭經驗顯示,城鎮戰為防禦方消耗攻擊方戰力之有效作戰模式,而特戰部隊較能適應城鎮戰需求,台灣西部走廊高度城鎮化,因應國軍有效之城鎮防禦戰術,共軍可能擴編其特戰部隊數量,期能作為登島後進行城鎮戰之主力。
四、 強化無人機戰力
有鑑於俄烏戰爭及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戰爭之經驗,無人機能夠執行戰鬥和戰術精準打擊任務,已成為現代化戰場之常規武器,因此共軍可能增加無人機數量,並提升無人機偵察打擊一體精準性能。在登島初期階段重型武器尚未就位前,利用大量近岸艦載戰術無人機及攻台部隊所攜帶之小型遊彈式無人機,提供地面部隊必要之火力支援,以對國軍重型坦克、火砲等進行視距內精準打擊。
肆、 共軍圍台軍演之戰略意涵
共軍八月初於斐洛西議長訪台後,舉行大規模圍台軍演,將機艦前推至台灣周邊海空域,其戰略意涵如下:
一、 在台灣周邊海空域建立新軍事常態
共軍藉圍台軍演,集結大批機艦越過海峽中線逼近台灣周邊海空域,除藉此否定海峽中線的存在外,亦試圖建立台海軍事新常態,加強以武遏獨及美台軍事合作力度。
二、 在臺灣海峽建立海空航行新規則
共軍藉由機艦頻繁進出台灣本島兩側,逐步改變台海航行規則,主張外國軍機艦未經許可禁止進入台海,以實現其將台灣海峽內海化之目的,今後外國軍機艦進入台海面臨之安全威脅程度必將升高。
三、 壓縮臺灣防禦縱深及縮減早期預警時間
共軍機艦在台灣周邊海空域之活動,除將嚴重壓縮國軍海空防禦縱深及早期預警時間外,今後國共兩軍機艦以更高的頻率及更近的距離對峙,出現非意圖性衝突之可能性大幅增加。
四、 消耗臺灣反制措施之硬體裝備壽期
共軍機艦在台灣周邊海空域活動,將縮短國軍裝備壽期,包括防空雷達系統、飛彈系統、海空主戰載台系統等,形成國軍戰力空窗期,及兵力整建計畫外之武器裝備採購需求,大幅增加我國防財政負擔。
五、 麻痺臺灣民眾憂患意識
共軍在台灣周邊的活動,初期會引發台灣民眾之憂患意識,但久而久之會出現溫水煮青蛙現象而逐漸麻痺,不利台灣之整體防衛。
伍、 對台灣建軍之啟示
對國軍而言,俄烏戰爭及共軍圍台軍演俱為可貴之建軍經驗,除可驗證國軍防衛作戰想定外,亦可檢視各式武器裝備之適用性:
一、 國軍必須建構不對稱作戰能力,以有效進行防衛戰
國軍未來進行防禦作戰時,可借鏡烏軍採取之不對稱作戰模式,應儘速採購各式性能精準火箭砲彈及各項視距內精準打擊防空、反裝甲系統,包括單兵攜帶高度機動性之小型防空飛彈、反裝甲飛彈、以及無人機等裝備。目前國軍尚未擁有察打一體無人機系統,尤其是遊彈式小型無人機更能提升新型常規作戰能量。
城鎮戰可有效消耗敵軍戰力,國軍陸軍部隊應著重城鎮戰訓練,作戰單位編制亦應針對城鎮作戰需求朝「小型化、高機動、可獨立戰鬥」之方向調整。另考量台灣的地理環境,不可能如同烏克蘭般地順利獲得外國軍事裝備援助,因此必須儲存充足之彈藥,以便在遭受封鎖情況下能遂行防衛作戰。
二、 國軍必須維持先進基本戰力
共軍除全面犯台戰爭外,亦可能在外離島和台灣周邊海空域爆發局部衝突,及以機艦迫近台灣領海領空外緣進行實質封鎖等灰區行動。國軍須具備能夠執行對稱作戰任務之先進基本戰力,始能有效應對共軍不同型態之威脅。另國軍必須在台灣東北側最接近沖繩美軍基地方向建立一條安全走廊,一方面使各國軍援物資能夠順利運抵,另一方面也可免去各國顧慮強行突破共軍海空封鎖可能導致與共軍直接爆發衝突之疑慮,並確保國際社會持續對台提供軍事援助。
三、 強化後備戰力是持續國軍防衛作戰所必須
俄烏戰爭證明後備戰力是支撐常備部隊遂行本土防衛作戰不可或缺,緣以常備部隊在第一線接敵,戰損必然嚴重,必須要有足夠的後備軍人補充戰損,更要有後備部隊擔負第二線守備之戰鬥任務。俄烏戰爭已證明在城鎮戰時,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交互掩護消耗敵軍戰力為最有效之防衛作戰方式。
國軍已著手改革後備戰力,包括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以提升主管機關層級、改革教召制度以增加後備軍人訓練成效、汰換後備旅裝備以強化後備部隊戰力等,目前正研議恢復徵兵制,能否有效增強後備戰力,仍待時間驗證。
四、 台灣需要的是堅實的民防而非民兵
曾有美國學者主張應訓練台灣民眾成為民兵,並在各地警察派出所放置刺針飛彈,對登陸共軍發動遍地烽火式襲擊,近日更有某企業家欲捐資訓練大量民間神槍手之舉,一時民兵議題成為熱議。
國軍常備部隊擔負整體防衛作戰任務,後備部隊負責地方守備任務,當務之急者為如何持續強化戰力,由民間團體從事民兵組訓,不符現行法律規範,除無法取得訓練所需槍械彈藥外,更缺乏靶場及合格教官等軟硬體設施。中東及非洲等戰亂地區民兵散居各地,缺乏中央領導,未能有效整合戰力,反觀烏克蘭在抵抗俄軍時,其國土防衛部隊類似我國後備部隊,擁有常規組織編制、指揮體系和武器裝備,始能和正規部隊協同發揮戰力。
我當前之急乃如何強化民防能量,俾能在戰時保護民眾生命財產,維持社會秩序,確保基礎設施遭受破壞後能夠迅速修復之能量,確保、食物、燃料、與醫療用品等民生重要物資之持續供應,及急救醫療照護之能量,以避免在戰火蹂躪下出現人道危機。
 

更即時、更瞭解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歡迎追蹤我們的社群軟體,或是加入LINE訊息通知。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