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點 - 國際議題

俄烏戰爭對中共軍事之意涵與對台海安全之影響

作者: 馬振坤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0-03-2022

我要分享:

俄烏戰爭對中共軍事之意涵與對台海安全之影響

馬振坤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文章最源表於本院於本(111)年3月2日舉辦之「強權政治下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座談會

 

壹、 戰爭典範轉移

俄烏戰爭改變了 911 事件後美軍從事反恐戰爭所建立之軍事行動典範,開啟新一波的戰爭典範轉移。過去 20 年美軍作戰行動三大基本要素為:遠距、精準、火力,此三要素成為各國軍隊致力追求之目標,俄烏戰爭烏克蘭軍隊的防衛作戰模式與成效顛覆了既有認知。俄羅斯軍隊在對烏克蘭發動首波軍事行動中,運用視距外作戰、火力取代人力、精確打擊等作戰模式,但烏軍卻在承受首波攻擊後,以弱勢的近距離野戰防空和反裝甲武器在戰場上擊殺俄羅斯部隊,以小部隊機動的戰鬥方式出擊和躲避俄軍的回擊,成功地讓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軍隊陷入戰場泥沼。

俄烏戰爭另一項改變既有戰爭典範者是其它國家可以在不捲入戰爭的前提下,大量提供烏克蘭防衛作戰所需武器、軍需、以及戰場即時情報,讓烏軍可以在自身喪失戰場情監偵和後勤生產能力時,能夠源源不絕獲取北約提供的必要作戰物資,持續戰力於不墜;且西方國家藉由衛星、無人機、電磁訊號等途徑掌握俄軍戰場即時動態並提供給烏方,讓烏軍可以有效掌握俄軍位置並發動反擊。烏克蘭軍隊在戰場上雖然數量規模和武器裝備不如俄軍,卻擁有北約全力提供、遠優於俄羅斯軍隊之戰場情監偵及後勤支援,能夠持續與俄軍周旋。

 

貳、對中共軍事之意涵

過去 30 年中共軍事現代化追求之目標從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到打贏信息化戰爭,都是總結西方國家戰爭經驗而來。從高技術到信息化,解放軍積極建設者,就是類似美軍遠距投射精確打擊之視距外作戰能力。俄烏戰爭顛覆了解放軍一個世代以來對於視距外打擊之作戰成效的認知。遠程火箭、導彈雖然可以癱瘓敵方的防空、制海、以及戰場 C3ISR 系統運作,卻無法徹底殲滅敵軍視距內的作戰能力,防衛軍依然可以藉由近距離戰鬥行為來反擊優勢的攻擊軍。

俄烏戰爭清楚呈現出大型作戰平台例如主戰坦克、作戰艦、戰機、武裝直升機等,在戰場上面對近距離、體積小、高機動性的火力攻擊,存活率不如預期。例如不具備匿蹤性能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即便擁有強大的防空和反艦戰力,仍然遭到烏克蘭軍隊反艦飛彈擊中;即便具備部分匿蹤性能之蘇 -35 戰機,卻遭到烏軍在目視距離內以光學瞄準的刺針飛彈擊落;至於俄羅斯軍隊在陸地戰場上遭到烏軍視距內反裝甲飛彈擊中的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更以千計數。此皆讓解放軍警覺到即便擁有數量龐大的作戰平台,也不能作為取得戰場優勢的保證。

發展視距外打擊能力以及建設數量龐大的現代化陸海空主戰平台,是解放軍在過去一個世代追求的主要建軍目標,俄烏戰爭卻呈現出此建軍方向在面對不對稱作戰時遭遇的困境。不論是具先進性能的戰機,或是擁強大戰力的戰艦,最大的威脅不在敵方的主力戰機或戰艦,而是敵方在近距離發動的不對稱攻擊。俄烏戰爭提供了解放軍調整未來建軍方向的重要啟示。

另外,俄烏戰爭期間,美國等北約成員國忌憚於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威脅,無意出兵參戰,也讓解放軍理解到戰術核武的威懾作用。俄羅斯與美國並列核武超強,但眾所皆知戰略層級核武造成的巨大毀滅性,以及具備第二擊能力後,反讓擁核大國僅能將之作為威懾象徵和對抗籌碼而無法真實使用,因此在擁有戰略核武國家之間,核武形成之恐怖平衡僅能讓衝突止於局部,卻無法完全避免衝突。

俄羅斯擁有數量眾多的戰術核武,可以在真實的戰場中使用,其所製造雖局部性但遠超過傳統彈藥的摧毀效果,這對北約各國而言,確實形成不願派兵介入的重要考量。因此俄羅斯對北約成員國真正之核威懾除了戰略核彈外,更來自戰術層級核武優勢。解放軍雖也擁有核武,卻皆屬戰略層級,並無戰術核武,且中共自發展核武之初即明言不首先使用核武,自無發展戰術核武之正當性。俄烏戰爭期間俄國擁有戰術核武優勢且警告必要時將使用,對北約產生之威懾效果具體明確,解放軍在總結俄烏戰爭經驗時,勢必會將是否發展戰術核武列入考量,並評估是否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之核武使用基本原則。

 

參、 對解放軍攻台行動之影響

俄軍對烏克蘭發動攻擊最初幾小時內發射約 100 枚導彈,攻擊烏軍空軍基地和雷達通信設施,一周之內俄軍對烏克蘭共發射了約 4 百枚導彈, 卻未達到原本意圖癱瘓烏軍作戰能力的目標,顯示導彈攻擊的破壞力未如預期。在解放軍對台軍事行動想定中,亦將導彈打擊作為癱瘓台灣軍隊戰力的主要手段,目前解放軍各類短、中程攻陸彈道飛彈和巡戈飛彈約 2000 枚,在戰時可用來打擊台灣本島目標者概為半數,解放軍必須保留部分導彈用來作為威懾周邊和在必要時打擊美軍在第一島鏈和關島的海空軍基地。

美軍在 2003 年伊拉克戰爭第一階段即發射超過 2000 枚的各類導彈,才基本癱瘓伊拉克軍隊的戰力;國軍在防衛作戰想定中,第一階段即為戰力保存,故更能抵抗解放軍的首波導彈攻擊。解放軍若要在首波火力打擊中有效癱瘓國軍戰力,就必須要發射更多數量的導彈,因此解放軍在總結俄烏戰爭經驗後,其各類短中程攻陸導彈之數量可能在未來數年會持續增加。

俄烏戰爭也讓解放軍了解不對稱作戰、城鎮戰在防禦作戰中消耗攻擊軍和拖延戰事的有效性,以及後備部隊在此作戰模式當中扮演的角色。遠程精準武器在城鎮戰中受限地形障礙無法發揮效能,機械化重型武器更無法獲得足夠發揮火力之作戰空間,反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台灣本島西部地區高度城鎮化,地形地貌複雜,解放軍在登陸後會面臨比俄軍在烏克蘭更為艱困的戰場,因此解放軍必須發展能夠有效壓制不對稱作戰行動的新型作戰模式,其攻台部隊擴增特戰部隊數量的發展將更趨明顯,以有效因應不對稱作戰與城鎮戰之挑戰,否則其對台軍事行動將如同俄軍在烏克蘭般陷入泥沼,無法速戰速決。

 

肆、對台海安全之影響

在發動對烏克蘭軍事行動前,普丁明顯對烏克蘭反俄形勢出現誤判,低估烏克蘭人民的抵抗意志和烏軍的戰鬥能力,也輕忽了北約成員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北約除了不派兵參戰外,傾力提供烏軍作戰所需之武器、彈葯及軍需後勤。更重要者,美國和北約還利用自身的衛星等情監偵系統,提供戰場上的俄軍即時動態,讓烏軍得以有效反擊入侵的俄羅斯軍隊。普丁決策所需之俄烏軍事形勢分析等訊息多由軍方高層提供,戰爭發動後俄軍在戰場上一連串的戰事失利,明顯呈現出軍方提供的訊息與現實脫節,導致普丁誤判形勢。

俄軍高層提供不正確訊息給普丁的行為,是獨裁政權軍方普遍存在的現象,主因在於獨裁體制下,高階將領晉升的首要條件並非是否具備軍事專業,而是能否獲得獨裁者的信賴。對於獨裁者而言,軍隊主要功能是保護其安全和權力穩固,因此政治效忠而非軍事專業,是決定軍中人事升遷的首要標準。

習近平於 2012 年就任中央軍委主席後,以反貪腐手段清理軍中江系將領,在晉用新一代將領時,「聽黨指揮」要比「能打勝仗」更形重要,畢竟對身處黨內險惡政治形勢的習而言,對內維穩以確保其安全和權力穩固,要比對外維權更具迫切性。因此俄烏戰爭曝露出來俄軍將領在軍事形勢判斷上的拙劣表現,必然讓習近平習近平更加不信任軍方提供的情報分析和宣稱的作戰實力,在解放軍尚未總結經驗發展出新的對台作戰模式且重獲信任前,此將有利於目前台海和平穩定之延續,對於軍方高層所提供有關台海軍情評估的真實性,將更加存疑。

另外,俄軍戰場上的表現也會讓習近平質疑久無實戰經驗的軍方所宣稱的作戰實力,包括導彈遠距打擊之效能、聯合作戰能力、以及戰場後勤保障能力。台海戰爭的複雜性和後勤保障的困難度,較俄烏戰爭更高。俄軍高層在戰前宣稱的堅強戰力,在開戰後遭烏克蘭軍隊逐一戳破,習近平看在眼裡,必然會質疑軍隊所宣稱之對台作戰能力是否誇大不實。

與此同時,解放軍高層必然會傾力讓習近平相信解放軍不同於俄軍,也會將俄烏戰爭引為借鑑,進行內部情報、作戰、後勤、裝備系統的自我檢視與調整。長期而言,解放軍會充分觀察俄烏戰爭雙方戰場表現,並在戰爭告一段落總結經驗後,開始根據此經驗進行部隊內部調研,依據調研結果擬訂新的戰略指導原則和軍事行動綱領,再成立試點部隊試驗新編裝和新戰法,同時藉由演訓方式來驗證是否可行,最後再根據試點部隊驗證結果制訂新作戰準據,頒布全軍施行。依據解放軍以往經驗,此期程至少需時兩年,後續讓全軍熟悉新的戰場行動準據及調整戰鬥編裝,至少須再二至三年才能夠形成因應新戰爭形態之戰鬥力。在解放軍尚未形成新作戰型態戰鬥力之前,台海應可維持穩定局面。

 

伍、對國軍之啟示

對國軍來說,俄烏戰爭驗證了近年來國軍建軍方向正確,包括不對稱作戰、城鎮戰、強化後備部隊與全民國防、著重基礎戰力保存等。未來國軍除了持續深化落實此等戰力建設外,更要密切觀察解放軍在總結俄烏戰爭經驗後所做出的改變,並且對此改變做出即時的建軍備戰調整,以有效反制解放軍新的對台軍事行動模式。根據過去一個世代以來,解放軍在江澤民時期將打贏現代化條件下人民戰爭轉型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 至習近平時期再轉型為打贏信息化戰爭之經驗,解放軍應能夠從俄烏戰爭雙方戰鬥經驗中,找出提升自身作戰實力之方法。國軍對解放軍自我檢討調整之能力,不可輕忽。

國軍必須明瞭,不對稱作戰和城鎮戰絕非輕鬆可為,尤其城鎮戰是以犧牲居民生命財產為代價。烏克蘭城鎮在遭受俄軍攻擊後的斷垣殘壁形同廢墟、大批平民百姓遭到俄軍殘酷殺害橫屍街頭、以及數百萬難民流離失所,是城鎮戰必然出現的景象。國軍若要實施城鎮戰,就必須在平時就做好軍民溝通,讓民眾理解此作戰方式可能帶來之損害,在戰時更要能夠透過認知作戰,鼓舞全民奮起抗敵,讓民眾在生命財產遭受戰火摧殘之際,仍然能夠堅持抗敵意志支持國軍防衛作戰。

另外,以持久戰視之,台海防衛作戰不同於俄烏戰爭,支持台灣抵抗中共侵略的國家無法如同北約成員國般可透過陸地邊界相鄰直接運送武器給烏軍。解放軍一旦發動對台軍事行動,必會傾力封控台灣周邊海空域,讓第三方無法提供台灣必要的軍援。因此國軍必須在平時即須儲備足夠之武器彈葯,避免在戰時出現彈葯用盡無法補充的困境;另外俄烏戰爭中,俄羅斯頻以導彈攻擊烏軍大型彈葯庫和軍工廠,以摧毀烏軍武器彈葯的儲存和再製能力。國軍作戰彈葯集中儲存於北中南特定庫所,未來在預判中共可能侵台前,須將彈葯先行分散儲存,以避免遭到解放軍以遠距精確打擊火力摧毀,減損國軍持久作戰能力。

 

陸、結語

俄烏戰爭讓中共面臨更複雜的國際局勢,美國在俄羅斯國力衰退之際,必然更將中共作為主要競爭對手與軍事對抗者,中共會更加謹慎管控中美關係,避免成為另一個俄羅斯。可預期者,中共在國際事務及台灣問題上不致採取冒進舉動,不讓美國有理由發動對中共的報復制裁,以及加大對台灣的支持。

在中共既定政治議程中,順利召開中共 20 大並確保習近平順利延任,是當前最重要政治任務。習近平至今仍未改變以促進兩岸融合追求和平統一的對台政策基調,軍事僅作為促進和平統一之輔助手段。普丁發動對烏克蘭戰爭反讓自身陷入困境,習近平應不會無視此前車之鑑對台用兵,讓自己陷入內外政治險境。

解放軍至少需時兩年方能總結俄烏戰爭經驗再提出新型態作戰概念和戰術戰法,於此之前斷言解放軍未來可能採取何種具體攻台手段,皆屬空談。國軍應持續現階段推動之建設不對稱戰力、提升基礎戰力、強化後備戰力等建軍方向,並持續關注解放軍對台軍事行動想定之變化,再針對此具體變化做出相應調整。

更即時、更瞭解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歡迎追蹤我們的社群軟體,或是加入LINE訊息通知。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