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研究院主辦之G7、NATO、美俄峰會與台灣戰略定位」視訊座談會如期於本(6)月17日順利舉行完畢,第一場次以「G7、NATO、美俄峰會與國際新局」為題,由本院董事長兼院長田弘茂擔任主持人,分別由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就「G7峰會抗中聯盟」;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就「NATO峰會觀察」;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張國城就「美俄峰會與美俄中關係」;及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就「三大峰會後的國際新局」為題分別引言,並由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蔡適應委員與談。
第二場次以「台灣戰略定位與兩岸關係」為主題,由本院執行長郭育仁主持,分別由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就「三大峰會與印太局勢」;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廷就「美中關係的再調整」;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洪耀南就「新局下的台灣戰略定位」;及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就「共軍動態與台灣安全角色」等為題分別引言,並由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羅致政委員擔任與談。座談會吸引各界人士近百人線上參與,並透過網路直播,吸引甚多網友參與,視訊座談會過程順利,結果圓滿。
主持人田弘茂院長致詞:
各位來賓、媒體先進、引言人及與談人大家早安:
正當全國人民及朝野各界都正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疫情之際,連日來在歐洲召開的各項多邊與雙邊國際會議,對未來美中關係,兩岸情勢,以及我國和美日關係均有重大的影響。儘管疫情嚴峻,本院認為今天的主題值得討論,乃召開線上座談會。
拜登總統本年元月就任後,大部份精力都集中在處理內政問題,例如成立內閣及國安高層人事任命,控制新冠病毒疫情的擴散,規劃今後經濟社會及國防安全政策方案,提出預算案,並對涉及外交及國防軍事安全事務,進行先期佈署。拜登總統從六月九日到十六日,赴歐洲參加或主導G7,NATO,並與英國首相及皇室互動,維持傳統美英親密邦誼,並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及歐洲理事會主席進行雙邊會談,昨(十六)日更在日內瓦和俄國總統普丁進行高峰會。
拜登與世界重要工業化民主國家領袖及俄國總統,就當前國際性及若干區域性重大議題,初步交流意見,互相摸底,落實他競選期間所主張,要重新恢復國際多邊主義機制及促成民主國家結盟政策。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與會國家或多或少都把中國視為不友好的競爭對手,對國際秩序具有威脅性的新興強權。
我們也特別注意到在G7及NATO會議公報中內容含有:與會國家對兩岸地區和平與穩定共同關注,將兩岸關係位階提升到最高階層的國際會議。因此,臺灣安全議題完全國際化,美國和日本在幕後及會議過程中均積極協助促成國際社會對兩岸和平與安全的關注。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G7峰會抗中聯盟」
本次 G7 峰會除七大工業國領袖外,尚邀請澳洲總理莫里森、韓國總統文在寅、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及世衛總幹事譚德塞等,甚具意義。聯合公報最重要之處乃G7 國家重新確立國際規範與民主自由原則,釐清未來全球議題的內容、方向與路徑圖,拜登總統外交的合縱連橫策略成型。
會前有報導指出,各方幕後對公報措辭曾作激烈爭論,其中以對設立專責小組「充實與北京旗艦項目相媲美的基礎設施項目提案」的討論為甚,吾人可以反面解讀,意即除了運用 B3W 計劃來對抗中共一帶一路倡議的爭議之外,其餘議題 G7 國家抗中的共識很高。
中國駐英國使館隨後在官網回應,指責七國在新疆、香港與台灣問題上「對中方進行蓄意誣蔑」,另稱各國在新冠病毒溯源問題上有「昭然若揭」的政治目的。《環球時報》則發表評論稱,此乃西方大國最有系統指摘中國以及干涉中國事務的集會。
此次G7峰會最重要的意義是全球民主國家的協調行動,就中國問題而言,G7 也確認了處理中國關係的三項層面,分別為合作、競爭與對抗。另拜登主張召開「全球民主峰會」,與英國首相強生曾經主張召開「民主十國」會議,呼應強生在全球貿易改革、技術進步等領域,並以此來圍堵中國以及俄羅斯等國家。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NATO峰會觀察」
本屆G7會議首次將中國定位為「國際秩序的系統性挑戰」,顯示北約安全防衛的重新定調,指稱中國具有「國家野心與過份自信行為」,直接點出中國違反人權、重起調查新冠病毒、中國違反市場公平、中共軍事擴張及操弄假訊息等非傳統領域等五項指控。
峰會也提出「百日任務(100 days Mission)」,縮短疫苗開發與應用時程,整合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科學界與生技產業,在確保安全有效條件下,應對新興的生化戰威脅,值得我國產疫苗後續開發與生產之參考,可謂中共年來戰狼外交促成西方國家大團結。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張國城:「美俄峰會與美俄中關係」:
美國總統拜登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首度舉行高峰會,兩大國元首次碰面,特別在關係相對不佳的的氣氛下進行格外引人注目。俄羅斯作為強權,深盼美國將其視為對手,以免遭到邊緣化,另盼美國約束北約會員國不要介入俄國與烏克蘭的關係,因為俄國深切瞭解,克里米亞非台灣,烏克蘭非中國,非攸關美國重大國家利益。
兩國元首會晤另一意義乃相互宣示基本立場與政策底線,俄國盼美中持續對抗,以便從中取利,但又不希望雙方開戰,其實俄國甚至可以支持南海國際自由航行,不會為中國而與美國為敵,故普丁進可攻、退可守。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G7和北約峰會:會中和會後的美中競逐」
G7和NATO連續兩場峰會結果顯示美中兩強競逐格局已定,「美國重返」西方世界已有小成,拜登在凝聚日本和澳洲兩大核心盟邦後,已將其餘西方盟友暫時統合在「價值觀外交」的旗幟之下。但拜登在統合北約方面則成效稍遜,僅將中國設定為遠程的系統競爭者,而非近程的地緣戰略威脅,然已經堪稱突破。
G7博弈過程中,日本和澳洲在對中國議題方面扮演關鍵性角色,G7峰會之前兩天舉辦的日本澳洲外長與防長的2+2會談甚具突破性,就北京關切的台灣海峽、人權、香港、新疆等議題盡皆嚴重關切,並強硬指出:「我們強調台灣海峽雙方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且鼓勵和平解決兩岸事務」 ("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encourage the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ross-Strait issues. ")。
北約峰會會員較G7更多,利益不一致性更為明顯,歐洲性也相對強烈,自然統合難度更高,最後公報呈現的對中國強硬程度也明顯遭到稀釋,北約擁有 30個會員國,其輻射出去的「和平夥伴關係」 (Partnership for Peace)等效益有差距,重點在於其歐洲性以及和東亞的距離遙遠,故沒有過度著墨與中國之價值差異,不強求過度突出中國,而將中國定義成次一級的「功能性問題」 (functional problem)。
美國拜登政府的合縱西方以「從世界走向中國」的戰略,如今已有小成。日澳擠兌 G7,對歐盟四國請君入甕成功。展望未來,拜登宣傳多時的「民主峰會」 (Summit of Democracy)究竟哪些國家能夠獲邀參加?多民主才算夠民主?邀請太多國家,則同質性和凝聚力差,恐淪為大拜拜;邀請太少國家,則恐怕反而將未受邀者推向中國一邊,恐費思量。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蔡適應委員與談:
韓國文在寅總統立場一向親中,月前訪美後韓國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獲邀參加本屆G7峰會,顯然已挑脫「四小龍」格局。西方國家凝聚中國威脅共識,突顯中國先前對拜登將採對中較友善政策之誤判,是否延續戰狼外交,由年底前舉行之20國峰會可見端倪。
兩岸議題已經國際化,過去中國與外國建交公報均將台海定位為內政問題,今後將改觀。盼美國在亞太地區能形成抗中之多邊軍事同盟,非僅雙邊同盟。我應運用台海議題國際化浪潮推展對外關係,另應加強執行新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協國家形成安全夥伴關係。
蘇紫雲所長評論:俄國最大威脅乃NATO及中國,川普避免俄國倒向中國,中國潛艦如進入北極圈將可雖短攻擊美國十五分鐘時間,中國伸手北極更另俄國不安。
張國城諮詢委員評論:韓國對月初美國參議員搭乘軍機從韓國起飛來台甚有顧忌,國內媒體有甚多評論,緣以美國在韓尚有2.6萬駐軍,深恐遭捲入台海衝突。各國對中態度強硬,韓國有口難言,因其對北韓政策受到中國牽制,歷屆六方會談證明韓國都成為北韓的外交籌碼。
田弘茂院長評論:蔡適應委員甚具國際觀,俄國國會中有部分議員對我友好,如能加強對俄國國會外交,成效可期;儘管韓國顧忌中國,本院過去幾年來與韓國智庫進行甚為密切之交流,建構2軌甚至1.5軌關係,廣結善緣;另過去曾辦理亞太地區智庫高峰會,也將繼續加強與美國民主基金會之聯繫。
本院執行長郭育仁主持「台灣戰略定位與兩岸關係」場次:
拜登總統上任以來一連串的外交作為在中共七月一日百年黨慶前充分發揮其時效功能,G7提到重新調查病毒、台海議題、中國非市場經濟干擾國際市場作為及民主人權;NATO指出中國乃系統性威脅;及美俄峰會恢復互派使節等大部分結論均係針對中國而來,尤其台海國際化乃中國夢魘。G7首度提到台灣,凸顯我國戰略地位之重要性,將來美國是否在太平洋設立快速打擊部隊頗受關注。美國已擺開戰略架勢,美中外長對話及日本國內選舉的動向將主導後續區域局勢及整體國際情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三大峰會與印太局勢」
拜登總統上任半年來嫻熟的外交手腕從美日峰會直至最近歐洲之行充分展現,尤其對中國強硬態度較前任川普有過之而無不及,實質上結合盟友將中國之威脅具體化。中共對美國參議員搭軍機來台訪問並無重大反彈,顯示習近平在國內的困境,日本菅義偉首相亦展現一連串反中友台舉動,符合日本主流民意。台海議題已國際化,我宜思考如何掌握此一機遇,以進一步凸顯台海安全的重要性。
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廷:「美中關係的再調整」
拜登藉本屆G7會議宣示美國重返歐洲,B3W乃國際多邊主義的成果,挾40兆美元的規模,為一高標準國際基礎建設合作計畫,與中國一帶一路債務陷阱形成強烈對比。我政府宜思考藉著ICT、國民軟體、智慧城市及綠能發展等優勢切入該基建計畫,以展現我國軟實力。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洪耀南:「新局下的台灣戰略定位」
現階段國際情勢均由美國拉動,導致多國民意明顯轉向,尤其疫情調查及台海國際化實質上衝擊美中關係,雙方是否必有一戰,如何競逐等甚受關注。美國主導B3W基建計畫將推升中國通貨膨脹,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阻礙其經濟發展。
台灣戰略地位獲國際社會進一步確認,美國將繼續藉軍事部署、美元地位、國內市場及國際組織等四方面主導國際秩序,我國應思考如何順勢由代工到研發,有步驟地發展我國防產業;藉著ICT、半導體科技及國際醫療等軟實力,扮演執行者角色;及堅守自由民主價值,積極參與國際民主機制等,以提昇我國防產業及國際地位。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共軍動態與台灣安全角色」
中共對台軍事行動戰略指導原則可分為速戰速決、以戰逼和及圍而不攻等等,速戰速決是為「武統」,就是完全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以戰逼和是為「以武促統」,以軍事作為實現和平統一之主要手段,但非直接以軍事手段實現統一﹔圍而不攻則是為「遏制台獨」,以軍事手段嚇阻台灣步向台獨,而非追求兩岸立即統一。
共軍認為一旦對台發起軍事行動,成敗關鍵將會是中美兩軍爭奪宮古海峽與巴士海峽之控制權。共軍若能藉由海空聯合作戰及岸基遠程打擊火力支援下成功奪控此二海峽,對台軍事行動便操勝算﹔倘若此二海峽被美軍掌握,那麼共軍只能繼續等待未來之用兵時機。
個人認為習近平無意武統台灣在去年底中共「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公開宣稱「絕對不能容忍全面妄議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全盤否定對台工作成績」即可看出。台灣問題並非習迫切需處理之議題,只要台灣不逾越反分裂國家法紅線,對習來說就沒有需要採取軍事手段,用西方諺語來說,便是「不需要讓尾巴搖狗」。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羅致政委員與談:
贊同洪耀南教授看法,台灣戰略重要性必須搭配美國戰略構想,台灣一旦落入中國控制,馬上改變區域情勢,台灣戰略地位過去未獲國際社會應有的重視,我宜運用國際戰略思維的改變,掌握情勢發展。
台海議題已經朝國際化、常態化及具體化等三方面發展,台灣安危牽動國際科技供應鍊之穩定;過去台灣問題附屬在中國問題下,對美國而言係負擔,現在美國則主動談台灣問題,轉守為攻;且以美日同盟周邊有事思維、美日疫苗援助、台日TIFA復談、歐盟便利美台旅遊及NATO可能軍事部署等具體作為襯托台灣問題之重要性。
今後台灣必須思考:1、順勢而為,以民主及高科技實力,配合美國在國際競爭法案中扮演關鍵角色,建議國策研究院主動設定議題,召開國際智庫會議,彰顯台灣地位及重要性;2、以小視大,以跟中國交往競逐的經驗,構思大戰略,讓各國瞭解配合形塑對中國策略;3、國內溝通,台灣朝野應加強溝通,讓人民瞭解國際社會對台灣之重視,凝聚共識,一致對外。
本院田弘茂院長總結:
本院適時舉辦本視訊座談會,聚焦拜登總統歐洲之行各種外交動態,他上任後首重國內事務,下半年開始積極處理國際議題,有步驟有策略,傳統盟友大多願意配合,如今歐洲之行,已型塑其國際外交與安全政策的輪廓,接下來是如何落實的問題,我國要思考如何配合情勢發展的需求,扮演積極角色。
此次參與拜登歐洲外交之行的國家多達四十餘國,政經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同質性高,議程涉及各項區域及全球性重大議題,其間中國威脅論成為一項會議焦點,加以台海安全與穩定融入國際化議題,我政府與民間均應審慎以對此次帶來的契機,思考我們未來應該做的事。
綜合專家學者論點,我國要充分運用地緣、民主制度及科技等三方面優勢,配合並掌握國際情勢發展,順勢運用。國策研究院過去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舉辦大型有關民主化的國際會議,扮演民間智庫的角色,並舉辦雙邊及多邊跨國會議,今後會繼續努力配合政府整合各方人才與資源,扮演智庫應有積極角色。在科技方面,我們也期待政府協助台灣發揮科技地位功能,從半導體、電動車、到AI產業鍊等,應思考如何切入國際,以進一步提升台灣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