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 座談會

「安倍閃辭對日本國內外局勢之衝擊」座談會辦理情形

 09-04-2020

我要分享:

「安倍閃辭對日本國內外局勢之衝擊」座談會辦理情形

田院長開場致詞:

一、 安倍晉三首相為日本傑出政治家,他在七年八個月首相任內使日本重新站上國際外交舞台,外交施政績效優異,適度突出日本在區域安全乃至於全球經濟的重要性,相當程度展現日本的整體國力,安倍首相為首位會晤川普總統的外國領袖,與美國密切合作,與歐盟等西方國家也保持良好關係。

二、 安倍具全球戰略宏觀思維,日本在安倍任內高度參與國際政治外交活動,相對提昇日本的國際地位,尤其是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補強並改善印太戰略國家與東協國家關係。安倍也很重視跟我國的關係,任內台日關係持續穩定地進展。

陳文甲教授引言:

一、 觀察安倍辭職記者會中內容可謂壯志未酬,安倍經濟學的三枝箭相當程度挽回失落20年的日本經濟,在國際外交及區域安全方面施政亦具成效,相對地在長期「獨大執政」下免不了出現諸多弊端,尤其第三枝箭的經濟結構改革與日本和平憲法之修正均未竟全功。

二、 國內政治方面,安倍首相帶領自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創造六連勝佳績,國際外交方面,安倍執政下的美日同盟運作順暢,與俄國與及歐盟均保持良好關係。他在川普總統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成功主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充分展現日本經濟實力。

三、 安倍憑藉著過人的執政能力及領袖魅力,以及安倍經濟學發揮作用、國內輿論的右傾化、在野黨勢力的軟弱、國際大環境的流動性,以高人氣長期來擔任首相職務,在當前日本政經情勢不振的落寞時刻如今辭去首相一職,由於他仍保有日本眾議員資格,是否會繼續影響日本政治,值得進一步觀察。

徐浤馨教授引言:

一、 安倍首相八月中多次進出醫院,日本媒體已有可能於24日辭職的報導,雖延後數日開記者會宣布,已是日本任期最久的首相,原打算順利舉辦奧運後展開修憲,惜因新冠狀病毒受阻,併健康等因素而中止其政治生涯。

二、 安倍政府於2014年7月作出內閣決議,通過修改憲法解釋部分解禁了歷代內閣所禁止的集體自衛權,乃一重大的轉折,另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提振雖因疫情而抵銷其成效,繼任者是否會繼續安倍路線頗受關注。

三、 目前日本社會輿論與媒體預測繼任人選分別為:自民黨政調會長岸田文雄、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及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等政要。延續安倍的政治路線,似乎成為菅義偉受到黨內各大派閥支持的重要因素,他原先也被視為「本命候選人」,目前看來是安倍晉三最有力的接班人,也是黨內各派系普遍可接受的人選。

吳博群博士候選人引言:

一、 安倍首相辭職後安倍經濟學是否將終結?貨幣質量寬鬆政策是否將結束?及日圓升值前景等均係影響日本未來經濟表現的重要因素,另新冠病毒疫情發展,美國年底總統大選結果及亞太地緣政治局勢等亦係影響日本經濟因素。

二、 安倍經濟學的成效僅係感覺,由於股市上漲讓人成功的印象,其實安倍經濟政策只真正射出第一支箭,與其說是Abenomics不如說是Kurodanomics,其實僅利用貨幣寬鬆政策達成日圓貶值的目的。安倍經濟學最大缺陷在於未預先想好出口(下課)的條件與作法,另日本新冠病毒疫情遠不如歐美嚴重,惟擴大財政支出的規模與歐美相當,對財政相當不利。

三、 如果繼任者非菅義偉,則安倍經濟政策將會持續執行,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的日本經濟預估要2至3年才能恢復,安倍經濟學第一支箭-無上限的質量寬鬆金融政策已經證明失敗,因無法達成通膨預期進而刺激消費,從而促進經濟成長。另日本因疫情的持續必須加碼財政支出。

任耀庭榮譽教授引言:

一、 安倍為達到史上任期首相目的,將宣布辭職日期延後數日達到2803日,超過其叔公佐騰榮作2798日首相任期五日。安倍經濟政策於2018年11月將日本經濟提升至頂點,2019年初開始下滑,其原因乃消費稅的實施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疫情開始後更是雪上加霜。

二、 安倍任內透過那幾枝箭達到長達71個月安倍景氣擴張期,尤其前進的金融政策、彈性的財政政策及日本再興戰略均係有利因素,其實早在組閣前即與民主黨等達成開徵消費稅,以改善財政赤字問題。安倍首相具領袖氣質,加以任期長,企圖心強,具行動力,大膽執行貨幣質量寬鬆政策,不惜縮短日銀總裁任期,更換更能配合人選,期能落時期經濟政策。

三、 安倍一向反對區域整合,當美國首度提出TPP構想時,立即赴美會晤歐巴馬總統瞭解詳情,轉而支持更進一步主導CPTPP,日本因而得以進行農業轉型,增進競爭力,進一步將日本經濟融入世界經貿體系。繼任首相一年多任期僅能延續安倍路線,因應疫情衝擊,及時提升日本經濟為首要任務。

蔡東杰院長與談:

一、 安倍為近年來日本最重視與我國關係的首相,作為非典型強人首相,強人如因遭推翻或逝世,後強人時代必定呈現不穩定現象,強人對繼任者是否展現個人意志亦攸關政局穩定。安倍並未選擇直接辭職,而進行選舉接班人的程序,亦即盼能繼續保有其政治影響力,避免由石破接班,最佳選擇為岸田,並利自民黨繼續執政,但就情勢發展觀之,菅義偉出線可能性較大。

二、 安倍上任時面臨日本停滯將近20年的經濟,個人寧可將安倍的經濟政策視為雞尾酒療法,防禦性質的維持日本經濟達到基本上穩定的狀態,其挑戰並非疫情或中美貿易戰的負面效應,而係經濟結構性問題。就日本政局而言,今後一年仍將保有基本性的穩定政局,其隱憂乃是否步入後小泉時代的政治亂局,當然在野黨欲複製2002至2006的在野黨整合的可能性仍有待觀察。

范世平教授引言:

安倍昨日與川普的視訊會議中表示,日本將繼續維持與美國的密切合作關係,安倍卸任後的政治揮灑空間更大,渠與故李登輝總統交好,將來很有可能來台參加李故總統紀念活動。未來臺灣開放美豬後可望與美國洽簽BTA(FTA)或加入CPTPP,宣布美豬開放後國內反對聲浪並非想像中強烈,明年初可能開放日本福島等五縣核食,則台日關係可期。如川普連任,極有可能重新談判加入TPP,個人認為習近平可能出訪韓國,則將衝擊美韓關係,另方面將使美日關係更緊密。

林賢參教授引言:

國內媒體曾評論安倍晉三首相親中,如果說石破親中,其實安倍更親中,2017年派部長參與一帶一路,中日關係立即升溫,如非疫情習近平本年訪日後,日中關係可能更緊密,其實安倍僅係務實地追求日本國家利益,無所謂親中。另方面而言,安倍在區域戰略安全方面建樹頗鉅,運用北韓核武威脅而強化日本國防,日本與美國建立二加二部長會談機制,並進行太空網路電子合作,雖未達備戰層級,防禦中國有餘。

王智盛秘書長引言:

一、 中日關係受到美日關係牽動與影響,中美結構也會制約中日關係,11月3日美國大選結果乃觀察重點,過去兩、三個月美中軍事較勁牽動日本動向,自民黨繼任者必將延續安倍外交政策,面對美日軍事聯盟,中國深知美國選前必須克制,川普連任後,日本仍須透過安倍所建立的人脈。

二、 日本新任首相將有各項挑戰,如何解決疫情下經濟問題乃重中之重,安倍的辭職記者會進行一個半小時,是否全盤是健康因素?個人不排除日後有三度復出可能。

何思慎教授引言:

一、 安倍繼任者是否能抵擋美國壓力,持續缺席美中對立,值得觀察,安倍成就也是因緣際會,他的政治性格得以長期執政,在美國人眼中安倍為現實主義右派,非基本教義右派。

二、 安倍本人性格跟安倍首相職務不一樣,他成功地作區隔,在首相職務方面是成功的,雖實行官邸決策,但仍維持與官僚的關係,官僚不但有加分作用,甚至具有臂膀功能。

三、 自民黨對與中國關係有慎重派跟交往派,並與官僚保持和諧關係,對國內民進黨而言是一種示範。安倍辭職後民調上升,顯示安倍給人民安定感,執政期間有問題,但均往正面方向改善,人民對他有期待。

四、 蔡總統對日關係政績平平,是否可邀安倍來台觀摩學習,安倍與李登輝交好,應會訪台。安倍不會支持具叛逆性格的石破繼任,菅義偉具有工具人的氣質,日本需要這樣的人,但因為疫情及奧運前途未卜,明年眾議院選舉乃日本政治的新契機。

五、 台日關係是結構來決定,即使安倍親台,台日關係也沒變好,台灣要去創造台日關係的動能,如進口核食等。另菅義偉難扮演安倍角色處理日中關係,明年日本選舉年政局不穩定,習明年訪日機會降低,雙方關係是否後退,頗值觀察。

評論人楊鈞池:

一、 本人認為安倍外交國防政績並非一般認為那麼輝煌,菅義偉將會接任首相,但他面對尷尬的任期問題,因為明年眾議院一定要改選,故菅政府有點像看守內閣。自民黨隨時會舉行眾議院選舉,除盼能順利舉行選舉外,也盼能繼續掌握2/3多數,使自民黨能繼續執政。

二、 菅義偉對內政熟稔,對外交事務相對陌生,未來一年內可望延續安倍路線的外交路線,外交就怕突發事件,如美國大選結果或習本年10月或11訪問韓國均將投下變數,日中雙方會繼續克制,未來一年關係不致惡化,其實中國盼運用東海來牽制美日的軍事聯盟。

三、 個人反而較關注日韓關係,雖年來雙方關係有些負面因素存在,但沒發生具體衝突,且雙方展延軍事情報協議相當正面。日美關係發展的變數乃美國選舉結果,個人認為不致有實質上的改變,因雙方國防外交雙部長協商機制相當健全。台日關係近年來因漁業協定的簽署及代表處名稱的順利改變,另麻生及菅義偉均赴駐日代表處弔唁李登輝,對台日關係而言都相當正面。

郭主持人評論:

一、 安倍卸任留下許多legacy,首先他讓自民黨各派系瞭解到團結的重要性,任何人只要累積足夠政治能量就可以領導自民黨;次則扭轉過去以官僚為主的決策機制,以多角度處理各項議題;最後在外交方面,安倍以務實政策而非意識形態,成功地使日本重新站上國際外交主要舞台,成功談妥日歐FTA,與英國及德國亦簽署安全協議,他處理日中關係得宜,後安倍時代中日關係必須再定義。

二、 日本政壇有兩魔咒說法,每逢鼠年首相必下台,首相辦理奧運下台,但安倍此次下台理由牽強,身體因素並非全部,背後有政治考量,岸田是否成為犧牲打,可再觀察,由菅義偉接任乃犧牲打,以退為進。

 

田院長總結:

一、 安倍選擇此時卸任的表面原因是健康因素,政治人物決定辭職的時機通常會考量各種因素,昨日紐約時報專文指出最近安倍夫人及政經界友人牽涉非法案情被調查,是否影響辭職的決定,不得而知。

二、 安倍是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之後最具國際政治聲望的日本首相,他積極主動,具國際觀,出身政治世家,與商界出身的川普雖背景不同,雙方來往密切,當然一切作為乃基於日本的國家利益考量,個性開朗的行事作風也有助於他與川普的有好關係。

三、 日本人口老化是經濟結構負面因素,婦女角色偏低,也未能適度參與政經事業,例如女性國會議員的佔比在民主國家中幾乎是最低,安倍首相任內也試圖改善。

四、 新冠狀病毒疫情導致奧運未能如期舉行,對日本經濟傷害至鉅,對安倍個人的聲望造成衝擊。現階段國際經濟產業鍊正處於重整過程,尤其美中進行脫鉤中,日本積極與印度,甚至我國扮演重建供應鍊的重要角色。

五、 美國著名研究東亞學者施樂伯曾經形容日本是一個半的政黨政治,有意角逐政治權力者必須藉助自民黨內派系力量,取得競爭優勢。若干學者針對安倍辭職的繼承問題,對派系結構作了相當深入的分析。


田弘茂院長主持第一場次


座談會會場之二
我要分享:

更即時、更瞭解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歡迎追蹤我們的社群軟體,或是加入LINE訊息通知。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