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各相關智庫對訪團關切議題之回應內容:
德國全球及區域研究院 (GIGA)
印太情勢:GIGA認為冷戰結束後,由美國領導的自由國際秩序在維繫30年的和平後也將結束,雖然各國普遍認為需要在印太地區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但是對於到底什麼是基於規則的秩序存在爭議、缺乏明確性。
德中關係:德國傳統上政府及民間對中台政策分歧,聯合政府內部意見不一,國防部及外交部支持德國盟友對抗著中國,總理蕭茲基本上也是配合盟友要圍堵中國,但同時也希望與中國維持經貿關係。德國企業仍主張繼續投資中國,在野之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張經濟優先路線的,獲得企業高度支持,將來是否重回執政,更是德國對中政策的一大變數。德國在經濟沒有要與中國完全脫鉤,最好的策略是分散風險,不要讓經濟只依賴某一個國家。
兩岸關係:中國可能會有不同的方式來統一台灣,不只是「侵略」這樣的一個選擇,中國主要的策略應該還是在減少台灣可「選擇的項目」。德國方面目前在警覺後,雖然沒辦法公開說要支持台灣,但是,會想辦法讓台灣不要被孤立化。德國大部分觀點仍認為,台海之間目前還沒有發生戰爭的危機,但是裴洛西訪問台灣之後,讓不少德國人警覺到習近平可能在2035年之前會有動作。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 (SWP)
對中政策:蕭茲對中國態度大體上保持不變,試圖批評以及表達關切之間取得平衡,並與中國保持夥伴關係,顯然聯合政府中的其他兩個政黨自由民主黨及綠黨不同,外交部長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與總理關係緊張,且將加劇。德國在經濟上是沒有要與中國完全脫鉤,最好的策略是分散風險,不要讓經濟只依賴某一個國家。其實德國在過去幾年已有不少中小型企業脫離中國,但大企業面臨的成本更高,短期間內離開中國是不太可能的。德國的大型企業擔心政府對中國批判,在俄烏戰爭當下,強烈要求政府不要開闢兩條衝突線。據稱德國最大的五家公司甚至正在起草一封信,呼籲總理府和經濟部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以免危及他們在中國的業務。
台海及亞太政策:中國可能會有不同的方式來統一台灣,不只有「侵略」一個選擇,其主要的策略是在減少台灣可「選擇的項目」,德國雖然沒辦法公開支持台灣,但會想辦法讓台灣不要被孤立化,包括與台灣簽署雙邊協定,經濟及外交部門也不斷諮詢智庫與專家,應該如何構思「對中策略」。德國從來沒有清楚地揭示其印太戰略,深知印太區域中最需要去面對的挑戰就是中國,德國不是要用軍事力量是壓制誰,而是要透過軍事的展示傳達政治訊息。
俄烏戰爭:面對俄羅斯兼併烏克蘭領土問題,德國絕對不會承認其合法性,而且會繼續提供武器給烏克蘭,也會試圖透過國際的遊說,向中國等國家喊話以影響俄羅斯的態度。俄羅斯已在威脅動用核武,但那是一種勒索的手段,只是德國國內目前還沒收到警告真的有這樣的危機存在,俄烏戰爭要結束,烏克蘭要有準備不可能都沒有的損失(包括領土),中國應該給俄羅斯一些壓力,德國認為這場戰爭會是一個漫長的戰爭,短期不會結束。
康拉德、艾德諾基金會 (KAS)
對兩岸政策:蕭茲總理上台後的中國政策是有所改變的,重點是在於如何可以平衡德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利益,如何讓供應鏈不要再依賴中國,將重要生產線移回德國生產,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相同之處在於都激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道德警覺的關注,只是德國和其他國家或是歐盟一樣,都會同時考量到成本的問題,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與美國、日本或是印度等國家來合作。
俄烏戰爭:歐洲對這俄羅斯的反應展現驚人的團結,不過面對能源挑戰、通貨膨脹挑戰,是否會改變歐洲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仍值得觀察,部分媒體其實是過度放大了烏克蘭在部分地區的勝利。俄國旨在削弱歐盟與歐洲安全秩序,儘管東歐國家非常清楚,卻無法說服法國,德國等大國,不過當把台海局勢與俄烏情勢相比時更為凸顯。許多波羅的海及東歐的年輕學者提出了清楚的分析,認為威權政體強加民主體制鄰國壓力時,若無法透過強而有力的國內政策找到正當性,就會更有壓力去作任何事情,或藉此吸引或轉移注意力。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 (IFRI)
中國國內情勢:儘管習近平政治上強勢領導,但經濟不可能是由不懂經濟的習近平一個人來主導,畢竟整個中國目前經濟的問題很多,不是習近平想控制就能控制,況且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新冠病毒發生之前就已經發生。
印太及台海政策:法國外交政策傳統上獨立自主,法國很有企圖心也注意到中國崛起的問題,法國會覺得美國的印太政策太過侵略性,法國軍艦航行台海中線,每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獲得法國國防部批准,就算是一個月之前才批准的,也還要在航前前一天確認批准,否則就只能繞行台灣東海岸。
法國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 (IRSEM)
俄烏戰爭:法國各界普遍認為:俄羅斯的策略就是以污名化基輔、重新複製克里米亞兼併結果為主軸;普丁一直以來都被身邊的情治人員所包圍,但他們不一定提供正確的訊息;俄羅斯沒有預料到烏克蘭有立即性的抵抗,其領導人也沒有因為戰爭而潛逃;俄羅斯沒有預料到烏克蘭有這麼好的戰鬥能力,甚至烏克蘭還利用許多新的戰爭手段,例如網路上的資訊戰來反攻;俄羅斯在整個過程中顯示其並沒有一個很好完整的作戰計劃;俄羅斯沒有了想到西方國家有這樣強力的回擊;及俄羅斯其實有試圖在戰爭過程中學習和修正他們的錯誤,最後還是要仰賴普丁的決定。
中國對俄烏戰爭立場:俄烏戰爭像一面鏡子,資訊的不正確已阻礙了判斷視角,這使得真正的理性思維不存在,能夠踩剎車的人在中國已被徹底壓制。俄羅斯問題讓中國變得占主導地位,這就是習近平在此發表的常是模糊評論,所以我們必須徹底了解有關中國的現實。但基於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使中國無法成為這場比賽的贏家,反而失去了很多,尤其是來自歐洲的支持,這又讓習近平更有動機鞏固其在黨內和國內的統治地位。
國策研究院訪問團與德國全球及區域研究院 (GIGA)座談會現場
國策研究院訪問團與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 (IFRI)座談會現場
德國全球及區域研究院 (GIGA)
印太情勢:GIGA認為冷戰結束後,由美國領導的自由國際秩序在維繫30年的和平後也將結束,雖然各國普遍認為需要在印太地區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但是對於到底什麼是基於規則的秩序存在爭議、缺乏明確性。
德中關係:德國傳統上政府及民間對中台政策分歧,聯合政府內部意見不一,國防部及外交部支持德國盟友對抗著中國,總理蕭茲基本上也是配合盟友要圍堵中國,但同時也希望與中國維持經貿關係。德國企業仍主張繼續投資中國,在野之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張經濟優先路線的,獲得企業高度支持,將來是否重回執政,更是德國對中政策的一大變數。德國在經濟沒有要與中國完全脫鉤,最好的策略是分散風險,不要讓經濟只依賴某一個國家。
兩岸關係:中國可能會有不同的方式來統一台灣,不只是「侵略」這樣的一個選擇,中國主要的策略應該還是在減少台灣可「選擇的項目」。德國方面目前在警覺後,雖然沒辦法公開說要支持台灣,但是,會想辦法讓台灣不要被孤立化。德國大部分觀點仍認為,台海之間目前還沒有發生戰爭的危機,但是裴洛西訪問台灣之後,讓不少德國人警覺到習近平可能在2035年之前會有動作。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 (SWP)
對中政策:蕭茲對中國態度大體上保持不變,試圖批評以及表達關切之間取得平衡,並與中國保持夥伴關係,顯然聯合政府中的其他兩個政黨自由民主黨及綠黨不同,外交部長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與總理關係緊張,且將加劇。德國在經濟上是沒有要與中國完全脫鉤,最好的策略是分散風險,不要讓經濟只依賴某一個國家。其實德國在過去幾年已有不少中小型企業脫離中國,但大企業面臨的成本更高,短期間內離開中國是不太可能的。德國的大型企業擔心政府對中國批判,在俄烏戰爭當下,強烈要求政府不要開闢兩條衝突線。據稱德國最大的五家公司甚至正在起草一封信,呼籲總理府和經濟部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以免危及他們在中國的業務。
台海及亞太政策:中國可能會有不同的方式來統一台灣,不只有「侵略」一個選擇,其主要的策略是在減少台灣可「選擇的項目」,德國雖然沒辦法公開支持台灣,但會想辦法讓台灣不要被孤立化,包括與台灣簽署雙邊協定,經濟及外交部門也不斷諮詢智庫與專家,應該如何構思「對中策略」。德國從來沒有清楚地揭示其印太戰略,深知印太區域中最需要去面對的挑戰就是中國,德國不是要用軍事力量是壓制誰,而是要透過軍事的展示傳達政治訊息。
俄烏戰爭:面對俄羅斯兼併烏克蘭領土問題,德國絕對不會承認其合法性,而且會繼續提供武器給烏克蘭,也會試圖透過國際的遊說,向中國等國家喊話以影響俄羅斯的態度。俄羅斯已在威脅動用核武,但那是一種勒索的手段,只是德國國內目前還沒收到警告真的有這樣的危機存在,俄烏戰爭要結束,烏克蘭要有準備不可能都沒有的損失(包括領土),中國應該給俄羅斯一些壓力,德國認為這場戰爭會是一個漫長的戰爭,短期不會結束。
康拉德、艾德諾基金會 (KAS)
對兩岸政策:蕭茲總理上台後的中國政策是有所改變的,重點是在於如何可以平衡德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利益,如何讓供應鏈不要再依賴中國,將重要生產線移回德國生產,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相同之處在於都激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道德警覺的關注,只是德國和其他國家或是歐盟一樣,都會同時考量到成本的問題,避免與中國正面衝突,與美國、日本或是印度等國家來合作。
俄烏戰爭:歐洲對這俄羅斯的反應展現驚人的團結,不過面對能源挑戰、通貨膨脹挑戰,是否會改變歐洲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立場,仍值得觀察,部分媒體其實是過度放大了烏克蘭在部分地區的勝利。俄國旨在削弱歐盟與歐洲安全秩序,儘管東歐國家非常清楚,卻無法說服法國,德國等大國,不過當把台海局勢與俄烏情勢相比時更為凸顯。許多波羅的海及東歐的年輕學者提出了清楚的分析,認為威權政體強加民主體制鄰國壓力時,若無法透過強而有力的國內政策找到正當性,就會更有壓力去作任何事情,或藉此吸引或轉移注意力。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 (IFRI)
中國國內情勢:儘管習近平政治上強勢領導,但經濟不可能是由不懂經濟的習近平一個人來主導,畢竟整個中國目前經濟的問題很多,不是習近平想控制就能控制,況且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新冠病毒發生之前就已經發生。
印太及台海政策:法國外交政策傳統上獨立自主,法國很有企圖心也注意到中國崛起的問題,法國會覺得美國的印太政策太過侵略性,法國軍艦航行台海中線,每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獲得法國國防部批准,就算是一個月之前才批准的,也還要在航前前一天確認批准,否則就只能繞行台灣東海岸。
法國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 (IRSEM)
俄烏戰爭:法國各界普遍認為:俄羅斯的策略就是以污名化基輔、重新複製克里米亞兼併結果為主軸;普丁一直以來都被身邊的情治人員所包圍,但他們不一定提供正確的訊息;俄羅斯沒有預料到烏克蘭有立即性的抵抗,其領導人也沒有因為戰爭而潛逃;俄羅斯沒有預料到烏克蘭有這麼好的戰鬥能力,甚至烏克蘭還利用許多新的戰爭手段,例如網路上的資訊戰來反攻;俄羅斯在整個過程中顯示其並沒有一個很好完整的作戰計劃;俄羅斯沒有了想到西方國家有這樣強力的回擊;及俄羅斯其實有試圖在戰爭過程中學習和修正他們的錯誤,最後還是要仰賴普丁的決定。
中國對俄烏戰爭立場:俄烏戰爭像一面鏡子,資訊的不正確已阻礙了判斷視角,這使得真正的理性思維不存在,能夠踩剎車的人在中國已被徹底壓制。俄羅斯問題讓中國變得占主導地位,這就是習近平在此發表的常是模糊評論,所以我們必須徹底了解有關中國的現實。但基於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使中國無法成為這場比賽的贏家,反而失去了很多,尤其是來自歐洲的支持,這又讓習近平更有動機鞏固其在黨內和國內的統治地位。
國策研究院訪問團與德國全球及區域研究院 (GIGA)座談會現場
國策研究院訪問團與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 (IFRI)座談會現場